在去年差不多這個時候,我跟超哥、樂克一塊攢了一個創(chuàng)業(yè)局,創(chuàng)立了三五杯這個品牌。
與其說是創(chuàng)業(yè),不如說是跟朋友湊一起做點有意思的事情。彼時我跟超哥都對喝茶產(chǎn)生興趣,也對做消費品牌有沖動,就這么開始做了。超哥是我們的核心,我跟樂克都是 i 人,全靠超哥連接。
2 年過去了,回顧起來,也有不少體驗。我們在小紅書直播了一場散伙聊天,聊了聊心路歷程。我們溫柔散伙,和平關停,也沒有虧錢,甚至賺了一點兒。就我個人而言也拿到了想要的東西。總的來說,這次結(jié)束是較為愉悅的。
(散伙比上線還開心的我們仨)
我想要的東西,有一部分就是經(jīng)驗和體會——到底做消費品的產(chǎn)品是種怎樣的感受?我需要什么能力?我是不是能做好?
接下來就簡單聊聊我個人的復盤感受。
因為要清倉了,我們還有最后一批貨要出。我們以接近半價的價格,準備了大約有百十袋的大包裝,之前對三五杯印象不錯的老朋友,或者對我們做的茶葉有興趣的新朋友,可以考慮支持一下最后我們的喜慶關門。
我想做三五杯茶有幾個原因。首先是需求層面。
第一,從需求來說。喝茶是體驗最好的補水方式之一,逐漸變成了很多朋友的日常。
人到 25 歲之后,健康飲食變成了剛需,吃的油膩變少了,煙酒也逐漸減少。這從元氣森林為代表的三零(零糖、零卡、零脂)飲料,還有輕食的流行也能看得出。
而包括代糖在內(nèi)的含糖飲料,口味還是容易喝膩的。對我和超哥而言,一天一瓶可能就已經(jīng)夠夠的了。
一個成年人每天的補水量應該在 1.5L-2.0L,如果按普通 400ml 馬克杯算的話,就是 3-5 杯的量。用飲料補水太膩,喝白開水又太淡,微甜和微苦的茶就變得特別合適了。
我現(xiàn)在就是每天早上燒 1.5L 水,倒在保暖壺里,用 350ml 的玻璃杯泡一杯茶,喝完就加水,喝完就加水,差不多 1-2 份茶葉就足夠了。
第二,我們普遍對喝茶有一些心理成本,甚至歷史文化負擔。
一說到喝茶,尤其是喝好茶,很多人腦??赡芫透‖F(xiàn)出一個大茶盤,擺在上面有一堆工具。一些民企的老板辦公室,都會有個茶桌,斟茶喝茶都很講究。杭州有很多茶館,也是要用分茶器,不同的茶種流程和器具也不同,倒茶的角度和節(jié)奏也要學習掌握才行。
那沒有那些步驟和茶具,是不是就一定喝不到好茶?其實不一定。我們用普通的玻璃杯和馬克杯泡茶,哪怕溫度和比例跟標準建議稍微有些偏差,也不會有有多巨大的差別?;蛘邠Q句話說:是否要花大量的成本來提升口味上的微妙差別,尤其是在我們?nèi)粘5霓k公場景下。
而對比來說,差旅酒店里常見的那種單價一兩塊錢的碎茶包,又實在是難以下咽??梢赃@么打比方,白開水的口味可能是 10 分,碎茶包的體驗可能是 30 分,茶館的體驗可能是 90 分。而我們大多數(shù)人需要的,結(jié)合喝茶的成本來說,可能是 80 多分正好。
第三,我們?nèi)鄙倌芴峁┓€(wěn)定品質(zhì)茶葉的「買手」。
雖說大概知道喝茶的需求了,我們在買茶的時候,也不知道如何下手。跟身邊日常喝茶的朋友溝通,大家伙的方式五花八門。也大都是經(jīng)歷和體驗了很多店鋪、嘗試了很多渠道,最終確立了一個自己比較滿意的。比如在杭州,有的朋友會直接去茶山上找茶農(nóng)買。
茶葉的品牌其實已經(jīng)不少了,但名牌茶葉的價格偏貴。很多茶品牌顯然是為了送禮場景服務的,禮盒包裝做得特別精美,包裝之下的茶葉量有點殘酷,不適合日常天天買來喝。
而不是自己去體驗過的茶葉,很多小的品牌也不太敢嘗試。茶葉的供應鏈非常復雜,水很深。做茶的朋友都知道,一般說是龍井的,可能是臨安的;說是杭州的茶,可能是安徽的。誰都說不準。有的茶館的朋友親自去茶山采購,訂好的倉庫里的茶,茶農(nóng)都可以連夜偷換掉。這些故事真是大開眼界,也讓我們買茶特別謹慎。
除了價格是否合理外,茶的風味也跟很多因素有關系。茶是典型的農(nóng)產(chǎn)品,受產(chǎn)地、季節(jié)、氣候、茶園的種植水平等等影響都很大。有時雖說同個品種的茶,拿到的口味也會千差萬別。這就讓我們買茶更是棘手。
以上這些,都是在做三五杯之初就考慮的。到今天再看,也沒有覺得是偽需求,或者有嚴重的謬誤。常跟做茶葉的朋友聊天,也都會有普遍的感受。
為什么散伙呢?原因還是出在更實際的層面。
多年之前創(chuàng)業(yè)做一個旅游項目時,我就面臨過投資人的拷問:你說的產(chǎn)品邏輯都對,但為什么是你?
簡而言之,還是擅長與熱愛的問題。
擅長的方面,可能我比較有自信,我認為是能把合格的產(chǎn)品和設計做出來的。對我們仨的審美,和把事情做好的能力,我都很有信心。
我們的設計,還是主打一個簡單。
第一個體現(xiàn)在口味的簡單。我們不講山頭,不講故事,就是清香淡雅的口味。我們找到了口味清雅的烏龍茶和普洱,雖說老茶客不一定喜歡,但很適合辦公室喝茶的新人。這都得益于樂師傅在供應鏈上的多年浸淫的認知經(jīng)驗。
第二個體現(xiàn)在沖泡的簡單。我們的茶包「不限泡法」且「久泡不澀」。許多茶包或者茶葉的包裝會有沖泡指南,對于馬克杯人群來說,會產(chǎn)生「我這泡茶是不是水溫太熱/放的水太少導致沒有到最佳效果」的壓力。這壓力應該由產(chǎn)品解決,不應該轉(zhuǎn)嫁給用戶。另外對于很多辦公室人群來說,茶包一個不注意就會放久,茶水已經(jīng)苦澀到難以入口,茶包能一直放在水里就變得更剛需。于是我們經(jīng)過實驗得到的茶包,能夠「不限泡法」和「久泡不澀」,在一定范圍內(nèi)都可以穩(wěn)定輸出。
同時,我們想給袋泡茶再做減法。我們?nèi)サ袅死K子和標簽。作為差旅人士,我很不喜歡帶繩簽的袋泡茶。這種袋泡茶往往是切到很碎的,常見的用法是用繩子在水里甩兩下,泡出味道,立馬丟掉。這種喝法很麻煩,因為繩子和標簽會不小心甩進水里。而且不夠優(yōu)雅。據(jù)我們自己當初做的量化統(tǒng)計,至少有 70% 以上喝袋泡茶的朋友是從來不用繩的。這讓我們有了去除繩簽的信心。
這是我們做的冷泡茶的賣家秀。今天看也很舒服:
這些努力,也得到了一些正反饋。
來自「銀杏樹下」的普洱貓:
有知有行的創(chuàng)始人孟巖也很不喜歡繩簽:
還有來自暫停實驗室的朋友的反饋:
為什么要結(jié)束三五杯呢?當然首先有各種各樣外部的原因。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挑戰(zhàn)是:如何影響消費決策。
哪怕剛剛提到了這么多產(chǎn)品的邏輯和設計的巧思,大部分消費者對于茶葉的喜歡也是很私人的事情。背后是不同人對不同口味的喜好,差異非常大。所以很難捉摸。
茶葉是典型的試用后才知道自己喜不喜歡的產(chǎn)品,跟數(shù)碼產(chǎn)品、家用電器不同,后者有功能和參數(shù)的詳細解釋,就能構成消費決策了。而怎樣讓消費者在購買前就有充分的信任,是有難度的。
一種方法就是鋪天蓋地的廣告,讓大家都知道是名牌產(chǎn)品。然而也正因為消費茶葉有差異化,口味是「事后感受」,很難在「事前告知」。廣告的場景,也被驗證往往是講送禮更奏效,而不是講口味和功能更奏效。
我們用過一些耐心的辦法去做傳播,但始終沒找到更好的觸達潛在用戶的(且不需要太燒錢的)手段。
這也就引入了第二個挑戰(zhàn):如何傳播和擴大影響力。
我們其實很謹慎地使用自己私有的媒體渠道,就怕大家當成周邊,只是來支持一下,而不是真的喜歡。然而后來我們也發(fā)現(xiàn),在主流互聯(lián)網(wǎng)內(nèi)容平臺實則變成廣告平臺之后,不花錢的品牌內(nèi)容,是很難自然傳播出去的。除非有爆炸性的新聞,比如熏雞這種。
而茶葉又恰恰是不適合以如今常見的視聽語言能叫人產(chǎn)生興趣的品類。美妝很容易,食品類目里,鴨脖、牛脆脆等等都可以。但喝茶難以產(chǎn)生好的視覺沖擊。
在直播間就會變成,買一包送五包的茶葉更受歡迎。這就是另外一種流量生意了,并不是我們想做的真正的產(chǎn)品。
當然了,這些都還是外部的原因,其實不是根本的問題。面對挑戰(zhàn),我們還是能繼續(xù)探索,不斷解決問題。
核心的地方還是,擅長與熱愛。我(超哥可能也是)高估了自己對做茶葉生意這件事的熱情。喝茶畢竟跟做茶不同。
做了 9 年互聯(lián)網(wǎng)再做實體品牌,才感知到互聯(lián)網(wǎng)的杠桿是相當高的:沒有庫存成本,沒有供應鏈問題,沒有快遞意外,等等。做互聯(lián)網(wǎng)內(nèi)容,以及做互聯(lián)網(wǎng)獨立開發(fā),就像納瓦爾寶典里說的,還是如今對絕大多數(shù)普通人來說,能撬動的最大的杠桿。
還有一種強烈的無力感。一種使不上勁的感覺。
無論是在營銷上,我們得不斷迎合平臺、不斷參與有限游戲才能獲得流量;還是說在產(chǎn)品上,我們由于體量小、成本高,得不斷降低對包裝和快遞品質(zhì)的預期,且在產(chǎn)品完成后要等待幾個月才能有反饋。這都不是我享受的事情,或者換句話說,我低估了要為做出一款好的消費品而付出的努力,體力、腦力和心力都是。
我自己是有點慚愧的,當初跟超哥倆人振臂一呼,就帶了一些朋友一塊來折騰。由于這種原因干不動了,有點內(nèi)疚。但硬撐著繼續(xù)做,也許風險更大。所以超哥當時商量關掉的時候,我也一口就答應了。
以上的這些,不管是生意上的感受,還是對于做這件事的體會,都是很有意思的、很值得思考的寶貴體驗。這就是我說的,我從做三五杯里得到的東西。我是滿足的。
也借此機會,簡單跟大家說一說?;蛟S也能帶來一些啟發(fā)。
我現(xiàn)在也還依然堅信,在袋泡茶領域一定會有好的品牌出現(xiàn),期待這一天的到來。
5我們的品牌英文名很有趣,源于南非的祖魯語 sawubona,它的意思是「Hello」,而這個詞還有一個很酷的意思,它的字面含義是「我看到你了,你在這里」。因果關系很有趣味,不是因你在所以我看見,而是因我看見,所以你在。頗像是王陽明的「汝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于寂。汝來看此花時,此花顏色一時明白過來?!?/p>
看完覺得寫得好的,不防打賞一元,以支持藍海情報網(wǎng)揭秘更多好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