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企業(yè)想采購一款產品或服務,那可是傷筋動骨的事,過程相當復雜。從明確需求到最終拍板,很多人參與,沒個一年半載搞不定。
從這一點上,個人買東西就簡單多了。
比如我想買一款手機,即便要1萬塊,咬咬牙,也是自己能決定的。不需要請示爸媽、七大姑八大姨…唯一要請示的是自己的錢包。
都說沖動是魔鬼,你我一時頭腦發(fā)熱買的東西還少嗎?
但在企業(yè)級采購上,這種事幾乎不可能發(fā)生,除非老板本人老板被人下了蠱。
為啥不會沖動?因為,總有人把你的熱情用一盆盆冷水澆滅。
比如新來的CMO看到客戶數(shù)據(jù)非常隨意閑散的躺在excel里,部門獲客又這么難,就想著用數(shù)字營銷工具趕緊把老客戶盤活。于是提出需求要采購,提給誰?自然是IT部門,這是系統(tǒng)采購,歸他們管。
IT部門說,這事急嗎?我們還在忙公有云采購呢,先物色供應商報價(一盆冷水)。
幾個月后找到了,初步提案后,兩個部門一頓拉通、協(xié)同,磨個幾個月很常見(第二盆)
好不容易達成共識,交由財務來審批。被打回來,說補一下ROI,能帶來多少利潤?(第三盆)
好,就算是打通了這一關,到了CEO那,也許就沒有然后了(第四盆)。
提需求的人太難了,做供應商就更不用說了。簽單說不定真需要一點玄學…
但有沒有發(fā)現(xiàn),在整個需求-立項-拍板的過程中,供應商不會和IT部門溝通,只會和IT部門的小王吃個飯,財務部的老李發(fā)發(fā)微信。
說了這么多,一句話總結就是:企業(yè)級營銷也是對人,很多不同職務角色的人。
這一點會比消費品營銷(B2C)復雜?
事實是,并不會。
消費品營銷更要講客戶畫像,了解特定人群背后的決策心理。
我甚至覺得面對各種善變的消費者,B2C營銷更復雜,更多不可控因素…
理性決策自然有理性的好處,起碼有規(guī)律可循。但這規(guī)律是啥?
依我看,就是找到三大靈魂拷問的答案。
為啥要花錢?能解決什么問題?為公司帶來什么?
你如果是營銷部的負責人,只需要準備如果你買我們的產品,你可以這樣告訴你的老板、財務總監(jiān)、CEO、董事會成員… 等相關材料。
但假如你只是說我家產品最便宜,是某平替... 采購方就不太有信心向上匯報了。
比如IT部門的小王,他內心也許最關心的是出了問題我該找誰(背鍋)?
讓決策更安心,就是營銷高手的套路。
IBM在很多年前,有個這么的宣傳。
沒有人因為采購IBM的產品而被炒掉,后來這句話一直在圈子里被傳播。
確實,誰也不想為采購一套便宜但不靠譜的系統(tǒng)丟了工作。
SAP500強背后的管理大師也是同理,這句話讓CIO向上匯報的時候,根本就無需解釋太多。
和500強用一樣的先進系統(tǒng),說明公司有實力,老板都喜歡聽這樣的故事。
再說回現(xiàn)在,業(yè)務壓力大,老板們希望市場部能接觸決策者,C-level。
很多人有點怯,我也一樣。但現(xiàn)在我會想這些人也是人,他們最關心的也無非是聲譽、安全、地位、恐懼感、歸屬感、甚至情緒…
了解了上面心理訴求,再思考:
1. 產品能給他或她帶來什么價值?怎么說才能讓他/她更容易向上匯報?
2. C-level 的人通過什么方式獲取信息?財務總監(jiān)的小圈子?CIO的論壇?..
3. 他們也受社交媒體、口碑影響,她/他喜歡看什么?他們的KOL是誰?
看起來復雜,其實也沒有想象中那么難。畢竟他們也跟你我一樣,雖然有角色,但也是人,也有心理訴求。
To business,最終還是To people。
看完覺得寫得好的,不防打賞一元,以支持藍海情報網(wǎng)揭秘更多好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