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價值事務所
01調味品行業(yè)是基業(yè)長青的生意昨天說調味品是習慣性消費,我們可以做一個對比。軟飲料就是沖動消費、嘗鮮型消費,消費者更愿意嘗試新口味。
軟飲料大單品,最開始的從北冰洋,到匯源果汁,再到旺仔牛奶、統(tǒng)一冰紅茶、脈動、這幾年的元氣森林。
你今天喜歡果汁,明天可能就換口味喜歡冰紅茶了,后天就變成氣泡水。消費者口味變化的話,行業(yè)龍頭基本上也是城頭變幻大王旗,三年五一個新的,因為大家更愿意嘗試新的。
但是調味品的消費是習慣性消費。有經驗的廚師,你換一瓶醬油,它炒出來的菜就能感覺味不正。
行業(yè)的生意模式決定了調味品是一個基業(yè)長青的行業(yè),在全球誕生了一批百年老店。
日本的龜甲萬,誕生于1630年德川幕府時代;
美國的亨氏食品,它生產了美國人喜歡的番茄醬、各種調味醬,誕生于1875年;
2013年,巴菲特的伯克希爾以280億美元收購了亨氏,成為食品行業(yè)歷史上最大的一起并購案。
國內的調味品公司恒順醋業(yè)誕生于1840年,烏江榨菜誕生于1898年,海天味業(yè)誕生于清代的佛山醬園。
習慣性消費、正反饋消費,不同于沖動性消費,它具有成癮性。黏性更強,因而壁壘高、培育周期長,是一個易守難攻的行業(yè),我們投資就要找這種好生意。
02口味與壁壘在大眾消費品里,調味品的產品差異化程度是最高的,調味品的SKU大概有上千種,生產周期三到六個月。
如何形成差異化呢?首先在生產工藝上,以醬油為例,釀造工藝非常復雜。先要選取特定大豆,經過制曲、發(fā)酵、壓榨等十幾道工藝。
在釀造工藝上,釀造時間不一樣口味是不一樣的,比如現在很多廠商主打的180天甚至380天超長釀造周期。
在原材料選擇上,有的用黃豆,有的是脫脂大豆,差異也非常大。
在產品功能上,最最初級的地產醬油,到后來又分為生抽、老抽,后面又有味極鮮等高鮮類醬油,現在又有零添加、有機、低鹽等不同功能的醬油。
而且還在進一步細化,比如吃海鮮用的海鮮醬油,蒸魚的蒸魚豉油、吃水餃的水餃醬油等。
這里想說明的是,調味品行業(yè)是一個差異化非常大的行業(yè),目前行業(yè)的SKU(零售行業(yè)專用名詞,單一最小品類)超過千種。
之前講過,食品飲料幾個細分行業(yè)的毛利率、競爭壁壘,和產品差異化程度密切關聯(lián)。
白酒的SKU超過萬種,毛利率高達50%-70%,龍頭公司平均毛利率普遍在80%以上。
白酒在食品飲料里面是一個特殊的存在,因為它是差異化的精神消費品,定價可以遠遠脫離成本,這里以后單獨討論。
調味品的產品差異化程度,在大眾消費品里是最高的。
復雜的工藝以及獨特的風味,加上產品定位上的不同,形成了差異化的產品。而這種差異化,最終就形成了對消費者的價格歧視
如何理解呢?
我們可以做一個思維實驗,把這個推演到極致,如果你去飯店,要求別人根據你的口味定制炒一個菜,那么廚師就要花費更多時間。相反如果去吃標準的預制菜,那么標準化生產的效率更高。
在生活中,定制化的商品或者服務,價格一般更高。所以產品越是差異化,用戶就需要為這種差異化支付更高的溢價,而這些商品的毛利率就更高。
所以產品的SKU越多,產品之間的差異化越強,那么商家的定價權也越強,它的護城河也越強大。
這里可以做一個拓展。
即使在食品這個小的垂直行業(yè),各個子行業(yè)的產品差異化程度也有很大區(qū)別,總的來說,符合這樣的規(guī)律:糖=食鹽<米<味精<油<榨菜<料酒<醋=醬油<白酒。
一般糖和鹽,幾乎沒有差異化。很少有人能說出自己吃什么品牌的食鹽或者白糖,因而它們的定價權也最弱。
大米就稍微多一點,大家可能知道有五常大米之類的,然后是食用油之類的。
但其實食用油的產品差異化也沒有那么強,這里不妨從生意本質上做一個推演,大米和食用油,其實產品缺乏差異化,再加上國家對糧油價格嚴格管制,它們本質上還是苦哈哈的生意。
金龍魚的毛利率5%都不到,這種是從生意本質上的思考,盡管它的管理層非常優(yōu)秀,但是在生意模式上的差異已經決定了。
某個知名投資人說只投和嘴巴相關的公司,這個大方向是沒問題的,但還不夠究竟。如果能達到這個層面,那么你對食品飲料相關公司的認知會更加深刻。
看完覺得寫得好的,不防打賞一元,以支持藍海情報網揭秘更多好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