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甄妙
董宇輝出走東方甄選,這幾天輿論兩極化很嚴重,我看了不少文章。
結論是:沒法調和。
其實董宇輝和俞敏洪這事吧,本質是不同群體的話語權之爭。
折射出的是新舊媒體時代的碰撞,以及由此引發(fā)的輿論塑造權的重構。
一、普通人VS精英階層
你看董宇輝和俞敏洪代表的是哪兩類人:普通人和所謂的精英階層。
這兩種人,本質上是兩種生活態(tài)度。
普通人,出賣自己的時間,他們的終極理想就是,少干點活、多拿點工資,也不想創(chuàng)業(yè),反正就是有錢有閑不鬧心。
而支持俞敏洪的都是哪些人?
創(chuàng)業(yè)者、老板、管理層,也就是所謂的精英階層。
這里說的精英階層,和成就、財富多少無關,更多指那些愛折騰、自己給自己干活、至少處于某種意義上管理崗位的人,并不指身份上的高人一等,以免被誤解。
這兩種人群,在社會的分工是不同的,甚至是天然對立又相互博弈的, 兩種立場的人群都會站在自己的立場和三觀體系下去評論這件事。
所以在評論區(qū),網友只是在各自的傳播體系下去站隊,就會有這樣一個現(xiàn)象:
大家說的都有道理、大家誰也無法說服誰。
因為本質上來說,每一個人一定要找到屬于自己的聲音,不然他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利益的正當性就會受到擠壓。
二、舊媒體和新媒體
這兩類人背后,其實就是在舊媒體和新媒體(類似于現(xiàn)在說的老錢和新錢)影響下的兩撥人。
以前的輿論,主要由舊媒體塑造和定調。
社會的輿論,一般是由權威度高、中心化強的舊媒體決定:信息的組織方式是由管理這個社會的精英層自上而下發(fā)起,設立維護社會發(fā)展的價值觀,然后經由舊媒體進行價值觀的內容創(chuàng)造,再通過中心化強的形式進行傳播。
電視、電臺和報紙,就是舊媒體的三大件:所以以前某個品牌、某個人設的塑造,基本都是來源于舊媒體的信息定調。
在那個時代,俞敏洪算是一個創(chuàng)業(yè)先驅。
我第一次知道俞敏洪老師,是在創(chuàng)業(yè)黑馬學院,俞敏洪是黑馬的導師之一。
俞敏洪的口碑塑造,來自于有高度權威性的行業(yè)媒體發(fā)出信源,絕大多數(shù)人對俞敏洪的了解也來源于這個信源。
所以從某種程度來說,這個信源對俞敏洪的認可,就基本代表著大眾的認可,這種信息組成方式,是先決定他是誰,然后讓更多的人知道他是誰的模式。
而現(xiàn)在的新媒體,或者確切說以算法驅動的新媒體,其實正在打破這種輿論的塑造方式。
為什么支持董宇輝的都是普通大眾居多?因為支持董宇輝的普通人,獲取的信源有幾個特點:場域化(圈層化)、局部中心化、碎片化。
三、信息場域化
什么是場域化?
就是他們獲取信息的平臺可能并不全面,更多是基于自己的興趣和生活習慣來獲取。
早期這種場域化還僅僅限于平臺:比如有些人喜歡刷微博、有些人喜歡看抖音、有些人喜歡看小紅書,有些人喜歡看公眾號、有些人喜歡看B站、知乎,也有人喜歡看頭條。
這些平臺,都帶著明顯的平臺特征:比如微博主要是娛樂八卦、小紅書精致生活、抖音的娛樂消遣、快手的老鐵等等。
但是隨著各大平臺在各自圈層人群的增長瓶頸,他們開始更多的從某種亞文化拓展到全域人群。
這時候每個平臺就不約而同的用算法來滿足不同人群在平臺停留的時長。
而算法,必然就會開始形成三觀的趨同,也就是我們說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之前有句名言,大概意思是你無法說服一個成年人,因為一個人的三觀,是由他過去幾十年來的生活經歷塑造的,你試圖說服他,其實就是否定過去幾十年來他的信仰和所有。
理解這個道理,你就可以理解為什么算法對輿論的影響之大:每個人,只會本能的在平臺里找到和自己三觀相似的人,并形成團體,這本身就是人類基因里就存在的保護機制。
因為脫離群體社會的人類個體在自然界是非常難存活的。
我們說的從眾效應、烏合之眾、羊群效應,其實都是人潛意識里的保護機制在產生作用。
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當你看到一個和你觀點對立的內容時,你除了反駁,大概率就是以后會取關或者盡可能少的再去看它,而會選擇和你觀點相近,并且能取悅你、你也認同的內容賬號。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精神和三觀上的認同。
你認可他,并且支持他,本質上是在支持自己,因為不是人人都有內容的創(chuàng)作和表達能力,這些賬號,本質上是各自支持者的代言人。
每一個人,都在本能的驅動下,擁護和自己相似價值觀的群體的進一步擴大。
而了解了這種屬于人潛意識的本能不可避免,我們也就要理解現(xiàn)在被算法切成一個又一個場域的人群觀點不同的合理性和不可改變性。
而在這種場域內,擁有最大流量和能量的節(jié)點,自然就會成為這個場域的價值觀代表,也就是意見領袖。
這就是所謂的場域里又形成了局部的中心化,這種局部的中心化,替代了舊媒體時期的全域中心化。
而中心的核心節(jié)點,天生具備權威性,人天生信任權威、趨從權威。
所以你看支持董宇輝的普通大眾,在他們心中的權威,其實就是董宇輝。
其實整件事的經過有點意思:
一開始,俞敏洪依托自己的資金、人脈和在舊媒體建立起的能量,建立起東方甄選這個場域,原本是想在新媒體時代,也有自己的流量主權。
而俞敏洪做錯的,是在這個場域里的意見領袖或者三觀,不是他,而是從中脫穎而出的董宇輝。
因為俞敏洪主動放棄了這個話語權的塑造,那么這個中心的節(jié)點一定會有人出來填補,就算不是董宇輝,也可能是其他人。
本質上和一個蜂群里蜂后死亡后,蜂群里自己會產生新的蜂后一樣,這是人、也是動物種群的自我延續(xù)機制。
所以在東方甄選做帶貨主播這種形式,而俞敏洪又不是那個被推在一線的主播時,董宇輝事件就注定會發(fā)生。
這和董宇輝性格好不好、俞敏洪大度與否一點關系都沒有。
別說人類社會發(fā)展了幾百萬年,文明多么發(fā)達,人性就是人性,無法改變。
四、企業(yè)和品牌可以學到什么
其實為什么今天聊這個?
是因為只有理解這樣的底層邏輯,才能知道如何在目前的算法新媒體環(huán)境做品牌,獲得高流量。
為什么現(xiàn)在很多企業(yè)做新媒體都不得要領,其實本質上就是不懂新媒體的底層邏輯。
這里給企業(yè)一些建議:
1、建立自己的場域,而不要做全域
很多品牌既要又要,在傳播上,不會找屬于自己的場域,有限的子彈投入到無限的汪洋大海中,自然最后沒有水花。
其實在你成為有絕對流量統(tǒng)治力的平臺之前,任何品牌都不可能做到滿足讓所有人都認同。
所以要先建立自己的場域,獲得足夠的基礎盤,再考慮怎么擴大場域的范圍。
2、意見領袖即老板
如果公司必須要做流量,那么就只有唯二的選擇:要么品牌化、要么老板IP化。
品牌化需要的是不突出人的作用,而是突出品牌的作用。
其實這一點上,有一些品牌做的很好:椰樹、蜂花、白象都算是這一塊的代表。
老板IP化是什么呢?
就是你的流量是基于老板去塑造的,你就是你自己建立的場域的代言人和中心節(jié)點。
你可以看到目前比較成功的主播,辛巴、薇婭、甚至某種意義上的李佳琦,都屬于這個類別,也最穩(wěn)定。
那些依托在某個體系下孵化出來的頭部,最后哪個不是和老板撕逼或者鬧得滿城風雨。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輿論場就像一片汪洋大海,每個品牌都是其中的一葉扁舟。
想要在這片海域中找到自己的航線,關鍵不在于追求所有人的認可,而在于找到并凝聚你的"千人部落"。
只有深諳新媒體的游戲規(guī)則,才能在這場輿論的風暴中掌握自己的航向。
記住,在新媒體時代,你不需要也可能爭取到所有人的注意力,而是在爭取成為某個特定群體的精神圖騰。
看完覺得寫得好的,不防打賞一元,以支持藍海情報網揭秘更多好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