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60%翻譯劇素材堅持中文配音
DataEye研究院發(fā)現(xiàn),近期,多部中國短劇譯制劇再次霸占海外短劇熱榜前列,且堅持采用中文配音,只添加了外語字幕。其中,典型如《家里家外》,海外譯制版本配音依舊使用原版四川方言。
ADX海外短劇版數(shù)據(jù)顯示,上周(5.5-5.11)海外短劇熱榜譯制劇TOP 50短劇中,共有23部短劇采用了純中文配音,占比46%;19部短劇采用了純外語配音,占比38%;8部短劇既有中文配音,也有外語配音,占比16%。
而在此前的4月份,純中文配音短劇比例要明顯偏低。
2025年4月,ADX海外短劇熱榜譯制劇TOP 50短劇中,純中文配音短劇19部,占比38%,純外語配音短劇21部,占比42%;既有中文配音,也有外語配音短劇10部,占比20%。
相比之下,上周較4月份,ADX海外短劇熱榜譯制劇TOP 50短劇中,純中文配音短劇占比由38%提升至46%。
若僅統(tǒng)計頭部譯制劇,則采用純中文配音的譯制劇比例還要更高。
ADX海外短劇版數(shù)據(jù)顯示,上周(5.5-5.11)海外短劇熱榜譯制劇TOP 10短劇中,共有6部短劇采用了純中文配音,占比60%;3部短劇采用了純外語配音,占比30%;1部短劇既有中文配音,也有外語配音,占比10%。
熱力值前10譯制劇中,中文配音譯制劇占比達60%,意味著該類型短劇效果并不差。
此外,若僅按照時間順序,統(tǒng)計最新投放譯制劇,則上周(5.5-5.11)最新投放譯制劇TOP 10短劇中,共有6部短劇采用了純中文配音,占比60%;3部短劇采用了純外語配音,占比30%;1部短劇既有中文配音,也有外語配音,占比10%。
同時,這些采用了純中文配音的譯制劇跑量效果也并不差,典型如《請君入我懷》海外譯制劇《Bound to the Tyrant's Heart》,截至5月12日,持續(xù)投放49天,素材數(shù)630條,累計熱值583.3萬,上周(5.5-5.11)熱值256.8萬,位列海外短劇熱榜第4名。
二、為何譯制劇素材堅持中文配音?
在向來追求本土化的海外短劇市場,為何大量譯制劇素材堅持使用中文配音?
DataEye研究院認為,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原因一:成本低、效率高。
對于海外短劇而言,真人配音一方面需要額外支出一部分人員成本,另一方面還要承受因配音所導致的時間成本。
當下,出海方為搶占風口,追求速度,不少短劇往往在國內上架沒多久,便馬上出海上架海外市場,若中間還要進行真人外語配音,短劇出海的時間便要拖慢不少,相比之下,僅附加外語字幕速度明顯要快許多。
因此,在兵貴神速的短劇出海市場,使用中文配音,僅附加中文字幕的字幕劇,無疑要比配音劇更加高效和節(jié)省成本。
原因二:音畫協(xié)調、更自然
對于包括短劇、長劇、電影等在內的絕大多數(shù)影視作品而言,作品原版配音往往是讓觀眾感受最協(xié)調、自然的版本。
就如海外影視劇引進國內時,若一群金發(fā)碧眼的外國人嘴里都講著一口標準普通話,觀眾也不免感受到一股濃重的違和感。同樣,出海短劇里一群中國人講著一口流利的英文,某些情況下同樣也會讓國外觀眾感到奇怪,顯得不自然。
尤其是如果采用AI配音,雖然在成本和效率上有所提升,但配音與畫面間的不協(xié)調感可能更強。
相反,采用原版配音+外語字幕,在某些情況下,海外用戶接受度可能會更高。
原因三:給海外用戶多種選擇
如同上文所提到的,部分出海短劇素材既有中文配音,也有外語配音,而海外短劇APP往往也都支持多種語種切換,若用戶習慣外語配音則可以選擇外語配音版本,若用戶喜歡中文配音,也能體驗原版中文配音的魅力,能夠給海外用戶多種選擇。
三、中國面孔,全球曝光
從短劇出海角度而言,采用中文配音或許有利有弊,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譯制劇素材堅持中文配音,甚至方言配音,無疑也是借助中國影視作品的又一波文化出海。
在微短劇持續(xù)出海浪潮中,古裝劇展現(xiàn)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現(xiàn)代劇也讓外界看到如今中國的發(fā)展,而中文配音、甚至方言配音,也進一步讓中國元素傳播到全球。
一方面,這是種對海外市場審美、用戶習慣的培養(yǎng);
如同前些年國內習慣震撼于好萊塢大片的精彩,同樣也是邊看字幕邊聽英文原版配音,如今短劇出海采用中文配音,也在以此進行海外市場用戶習慣的培養(yǎng),許多老外逐步開始習慣于邊聽中文配音邊看外語字幕。
同時,部分短劇素材還會使用國內經(jīng)典流行音樂作為BGM,也順帶將中國音樂向世界推廣。
例如家里家外譯制劇《The Family We Build》在素材中便使用了中國風歌曲《青花瓷》的翻唱版,以及20世紀金曲《上海灘》等作為BGM;歸來鳳棲處譯制劇《The Beggar King’s Bride》也使用了《仙劍》系列經(jīng)典BGM。
另一方面,這也是對一些海外媒體丑化中國聲音的突破。
一直以來,許多海外媒體常常對中國進行污名化,導致大量海外人士仍以為我國還是一個落后、封閉、愚昧的國家,難以對我國現(xiàn)狀有一個清晰認知。
通過短劇出海,既以創(chuàng)新內容形式打破中西方文化壁壘,又在潛移默化中展現(xiàn)出現(xiàn)代中國社會的真實圖景,逐步消解西方媒體對我國長期塑造的刻板印象,這無疑是對海外媒體丑化中國聲音的突破。
如同《歸來鳳棲處》和《請君入我懷》等古裝短劇,雖然采用架空歷史背景,但在服化道等多方面也均能體現(xiàn)出中國古代文化底蘊;
其它現(xiàn)代劇,也處處透露出中國現(xiàn)代化符號,如:掃碼點餐、移動支付場景、繁華都市高樓大廈、都市白領生活等。
出海短劇通過多方位,讓中國元素、中國面孔、中國文化在全球曝光,成為突破西方媒體污名化刻板印象的成果。
看完覺得寫得好的,不防打賞一元,以支持藍海情報網(wǎng)揭秘更多好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