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董二千
編輯 | 楊旭然
1914年,加布里埃·香奈兒,擯棄了女性就該穿裙子的舊觀念,創(chuàng)辦了香奈兒品牌,把男裝元素引入女裝設計,以粗花呢套裝設計,放松腰部束縛,增加硬朗的線條感,創(chuàng)造了第一套女士西裝。
這是女裝產業(yè)歷史上的巨大變革,同時也是女性在衣著方面的一次巨大突破。然而香奈兒的事業(yè)卻并不順利,甚至一度因為經濟蕭條而閉店。
歷史向前推進,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超過1600萬美軍士兵被運往前線。大后方的工廠們不得不雇傭女工來填補勞動力空缺——在機器旁邊工作穿裙子無疑是很危險的。1941年,安妮·斯科特·詹姆斯身著西裝的照片登上了《圖片郵報》,照片配文鼓勵女性們穿著長褲去上班。
以此為契機,西裝長褲、牛仔褲等才逐漸走上女裝的主流舞臺。
如今大紅大紫的Lululemon,故事同樣類似。
時間到了1998年,受過高等教育女性的比例正在大幅提升,這批女性除了強烈的事業(yè)發(fā)展訴求外,也強烈關注個人身體的健康。而在這之前的幾十年間,運動和出汗并不被認為是女性的美德。在更早的維多利亞時代,年輕女性甚至被禁止參加任何體育鍛煉和運動項目。
瑜伽運動在這一時期開始迅速流行,奇普·威爾遜(Chip Wilson)發(fā)現,他在溫哥華參加的瑜伽班一個月學員從6個人暴增到30個人,便預測瑜伽將會成為一股新的運動風潮。
同時他很快意識到,市場上缺乏兼顧透氣、貼身、彈性、美觀、易于打理的專業(yè)瑜伽運動裝備,于是很多人選擇穿舞蹈服練瑜伽,但舞蹈服對于穿著者的身材很挑剔,且舞蹈服面料過于透薄,而傳統(tǒng)的耐克、阿迪等運動品牌都聚焦于男性用戶。
威爾遜在《Little Black Stretchy Pants》一書中自述,他向瑜伽教練菲奧娜問是否愿意用3倍的價格購買一件更好的瑜伽服?菲奧娜毫不猶豫地答應了。這才有了Lululemon的誕生。
短短二十余年,Lululemon就做到了阿迪和耐克用了將近40年才達到的市值水平,而它僅僅是一個單品牌。這其中當然有營銷和產品的功勞,但更多的還是方向與時代的勝利。
受眾Super Girls們只是牽引力。
幾乎在所有分析Lululemon的文章中,都會將其發(fā)展的關鍵因素歸因到針對Super Girls群體的營銷勝利。在威爾遜定義中,Super Girls主要指的是年收入10-15萬美金、單身或已經訂婚、沒有孩子、受過高等教育、喜歡運動的32歲左右女性。
據增長黑盒的測算,這部分群體在北美約400萬人,用邏輯簡單推演,Lululemon如今年營收接近百億美金,其中北美市場貢獻80%左右營收,也就是說,Lululemon的北美目標受眾每年起碼要購買20條100美金左右的瑜伽褲,這顯然不合常理。
答案其實藏在威爾遜的經歷中。
在創(chuàng)辦Lululemon之前,他曾成立了一家滑雪服飾公司Westbeach,在巔峰期這家公司30%的營收來自于日本市場,但威爾遜卻經常將很多購買滑雪板的日本人嘲諷為posers(裝腔作勢的人),因為他看到很多日本人買來滑雪板只是用來綁在車頂上,自己幾乎從來不用,這批用戶只是為了讓自己看起來喜歡滑雪。
Lululemon前CEO克里斯汀曾表示,兩類完全不同的用戶長期共存:一類是年入10-15萬美金、未婚、高學歷、30歲左右的Super Girls,另一類則是40-45歲、家庭富有、追求生活品質的中產用戶。
Lululemon的品牌文化雖然是圍著Super Girls構建的,這些人雖然扮演者KOC(關鍵意見消費者),對外傳播品牌文化和理念,但就像威爾遜的瑜伽教練菲奧娜一樣,這些人同時也有更多的品牌選擇,對其銷量貢獻反而不是最大的。
Super Girls們作為一個牽引力,拉動了核心中產用戶的消費,這批用戶更舍得花錢,為了追求生活品質——包括為了構筑自身的形象,舍得去花大錢去購買產品,他們構成了lululemon的主要收入來源。
其核心操作路徑是,先通過營銷一群人的生活方式建立圈層,再讓這種生活方式成為另一群人的夢想,讓其核心30歲群體的生活方式被所有人羨慕。
正如威爾遜曾在接受采訪時所說的:從品牌層面來說,我不太關心她是29歲或31歲,我只知道30歲的女性既是20歲女性的偶像,也是40歲女性的偶像。
威爾遜眼中的標準用戶畫像
差異更干凈、更偏向女性用戶。
當了解清楚lululemon的核心消費群體后,那其成功的關鍵因素就顯而易見了。
1995年,威爾遜就創(chuàng)造了Stretch(街頭科技)這詞來描述技術服飾和街頭服飾之間的交集——技術服飾,指的是追求純粹技術性價值的服飾,比如專業(yè)運動員寧愿磨破皮膚也要追求服裝表面的光滑,以減少空氣阻力。
而街頭服飾的含義要簡單得多,就是消費者想要在街上穿什么。
人們會穿著瑜伽褲上街是威爾遜的預判
瑜伽愛好者的選擇正處于兩者之間,是街頭科技的典型受眾。她們希望追求能夠滿足日常穿著需求的舒適服裝,但也要標榜出技術服飾的特征,兼顧瑜伽運動的特殊性:
一方面,傳統(tǒng)瑜伽服由于面料薄,在彎腰時會被拉長,很容易出現女性內衣被勒太緊的尷尬狀態(tài)。為此,lululemon采用了滑雪服上廣泛使用的氨綸作為第一層面料,不僅排汗除臭,還能增加彈性;
另一方面,傳統(tǒng)服飾的接縫方式都是開放的,容易導致皮膚擦傷,而lululemon創(chuàng)新性的采用了平縫的工藝,縫合處的線條露在外部,這樣不僅在運動的時候可以避免和皮膚的摩擦,也更容易凸顯了女性的曲線,這樣線條感的設計凸顯好身材,讓臀部、腿型看起來更好。
這種工藝的代價,便是早期花了8萬美金買了兩臺日本平式鎖縫機,花費了大量現金流,占出售Westbeach之后所獲資金的10%。
值得一提的是,lululemon一直強調的是與傳統(tǒng)運動服裝的差異化——更干凈、更偏向女性用戶。
大多數人都不清楚,lululemon的全稱是lululemon athletica,威爾遜在運動athletic的后面加上了一個a,因為他認為athletic這個詞代表的是傳統(tǒng)男士運動的臭氣熏天、重裝備和不干凈的體育用品店等等要素。
athletica是威爾遜的差異化定位
在打造優(yōu)質產品的前提下,lululemon便開始了自己的圈層打造。
Lululemon在北美的開店路徑尤其值得研究。先是在Super Girls最密集的地方構建起品牌忠誠度的基石,簡而言之便是跟著星巴克開店;然后再進入Super Girls和核心中產均聚集的普通市區(qū),加強凝聚力;最后進入富裕郊區(qū),收割核心中產群體,打開銷路。
未來中國市場救了lululemon。
可口可樂、百事可樂和所有其他汽水就是未來的香煙。偉大的營銷,糟糕的產品。 Lululemon曾一度將這句話印到其購物袋上,這種夸張的營銷方式,幫助其從一個加拿大的街邊店成長為橫跨全球的服裝巨頭。
分析師們總是傾向于lululemon的成功更多的是營銷的成功,是社群文化的成功,是人際關系裂變的成功。但是,如果其成功的關鍵權重在于營銷,那么lululemon的成長是否可持續(xù)?畢竟其資本市場的溢價基本來自對未來的想象空間。
而成長焦慮也是其不得不面對的問題,自2013年起,lululemon的營收增速實際上就已經在逐年放緩,是中國市場的高增長給其續(xù)上了這劑補藥。但在拼多多大量白牌瑜伽褲的沖擊之下,再疊加經濟下行和收入增速放緩等不利因素,沒有能知道中國市場還能繼續(xù)紅火多久。
中國消費者支撐了Lululemon的第二波增長
Lululemon曾在2019年的財報中,描繪其未來戰(zhàn)略是,立足全球1150億美元的運動休閑市場,發(fā)展全球6300億美元的運動休閑相關市場,直至3萬億美元的大健康市場。
在這種預設中l(wèi)ululemon的增長空間上不封頂,但其是否能在運動休閑市場中持續(xù)掘金是值得懷疑的。此前花5億美元買下健身鏡品牌Mirror的教訓,證明了在這個行業(yè)中深耕的難度之大——大多數消費者只是把其當作服飾,而不會將其延伸至更多消費品的范疇。實際上,強如耐克也幾乎從未在鞋服之外證明過自己,消費者對品牌的定位是根深蒂固的。
當消費者需求變得更多元時,從細分品類殺出就成了一條行之有效的路徑,這也是所有商學院強調的差異化戰(zhàn)略,lululemon便是這一戰(zhàn)略的踐行者。然而,當體量變大后,市場無可避免的對其提出了更高的期待,他們便又走向了大眾品牌的路線,擴圈成了必然的選擇。
為了被更多消費者所了解,lululemon放棄了過去的品牌小logo設計,轉而在褲腰的顯眼處寫下了品牌名。
Lululemon開始了更積極的推廣
顯然這和此前低調內斂的品牌調性并不相符,早期消費者也通常會在這樣的調性變化之后,逐漸意識到自己已經和這個品牌出現了理念沖突。
迎合更多消費者的需求和審美并非沒有代價,品牌除了稀釋自身的特質之外別無選擇,除了放棄自己的早期消費者和鐵桿消費者之外別無選擇。
如今早已被趕出公司的威爾遜,曾多次質疑lululemon的戰(zhàn)略,他表示廣告片中的人們看起來不健康、病態(tài)、沒有靈感,并對該品牌的整體多樣性和包容性表示厭惡:
他們正努力變得像Gap那樣,為每個人提供服務。我認為品牌的定義并不需要迎合每一個人,你必須明確表示你不希望某些顧客來購物。
看完覺得寫得好的,不防打賞一元,以支持藍海情報網揭秘更多好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