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智遠 | ID:Z201440
4月23是第29個世界讀書日。
朋友發(fā)信息來問我:有沒有什么書單推薦?我回答說沒有。這兩年看的書都比較雜,很少能有耐心讀完一整本。
如果真要說持續(xù)關注的,那就是幾本關于心理學和營銷科學的書了。其實,我對要推薦書單這種事,挺反感。
為什么會這樣呢?
第一,我以前也喜歡向別人索要書單,最后發(fā)現(xiàn)根本不會去看那些書,根本沒時間看。
第二,每個人認知水平都不同。別人推薦書單里,那些難懂的課題往往直接勸退。如果推薦的書單不夠深奧,又覺得沒有閱讀的必要。
因此,推薦書單這件事,和買書、送書邏輯一樣。
你得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知道目前想要學什么,然后,去彌補這方面的知識空白;這樣,學習效率反而會更高。如果一個人根本就沒興趣,即使送他一本書,它最終也只會被放在房間的某個角落里。
01關于閱讀的方法,網(wǎng)上有很多種。例如:
有人會建議你,一個領域里選出十幾本、二十幾本暢銷書,鋪開來快速看一圈,決定哪些適合用作入門讀物,哪些值得慢慢品味。
或者,建議先讀目錄、自序,了解作者想表達什么,接著多做標記,利用電子筆記和書評。最重要的是,了解作者背后的意圖。
這些方法有效嗎?確實有效。主要適合時間充足,愿意花時間深入研究的人。你也可以想一想,自己有沒有這么做過?
只有少數(shù)人這樣做,畢竟,大多數(shù)人注意力都被工作占據(jù)了。即使有空閑時間,也想刷會兒短視頻放松下。所以,看似正確,卻有一定悖論所在。
作為一名創(chuàng)作者,我自譽認為有權、也有能力來談談閱讀,主要有兩個:
我輸出的內(nèi)容很多
我看的內(nèi)容也很多
你會好奇了,輸出內(nèi)容多和閱讀多有什么關系?輸出不是指寫作能力、思維能力強嗎?當然不只這些。要徹底理解某件事,必須保證大量閱讀。
我自稱「閱讀很多」,并非「閱書無數(shù)」,而是,每天每時每刻都在閱讀各種內(nèi)容,要快速分清哪些可以為我所用,哪些是干擾的。這逼我快速閱讀,快速壓榨出事實、觀點。
所以,輸出和閱讀之間的確存在一定微妙的關系。那么,我的閱讀方法是什么呢?
首先,我采用搜讀法。
比如:當在工作中遇到一個問題,我會先記錄下來。有空時,打開搜索軟件,輸入相關關鍵詞。這樣,所有答案就會顯示出來。通過查看這些答案,可以判斷哪些內(nèi)容值得一看。
我也用這種方法來搜索書中的內(nèi)容。怎么搜索呢?
很多電子書平臺,如得到、微信讀書、京東閱讀等,都具有透視能力,如果想了解「多巴胺」,就會在電子書的APP里搜索這個詞。
一個關鍵詞能穿透許多書籍,讓所有與詞的內(nèi)容一目了然。看過書名、及目錄后,就能判斷這本書是否值得讀,以及應該讀哪些部分。當下沒有時間,就先把它加入書架。
這個方法很考驗搜索源的能力,搜之前,先想想我要的東西,在哪個貨架上,不僅限于百度、頭條這樣的平臺。
問題導向的作用,就在這里:它像一個過濾器,讓大腦聚焦關注某個內(nèi)容的權重變高,非關注點變低,那么,很多內(nèi)容就成了背景,前者凸顯出來,進入我們的思維中。
其次,只有一個法則。
黃金圈思維(Golden Circle Thinking)。西蒙·西內(nèi)克(Simon Sinek)在他的著作《Start with Why》中提出的概念。喬布斯在世時每年演講都會用到。
我之所以推薦這種思維方式,因為它可以把一個人的想法閉環(huán)化。簡單來說,它涉及三個方面:做了什么(What)、怎么做的(How)以及為什么(Why)要做。
以營銷為例:
當要分析一個出圈案例,不僅關注案例本身,我會習慣了解活動策略、采用哪些創(chuàng)新方法、技術,以及動機是什么,通過這種方式,有利于洞察更深度。
大部分社交媒體上的表達,經(jīng)不起推敲,有的純觀點,有的純情緒發(fā)泄,用搜讀法、黃金圈思維結合,剛好帶著具體問題看透作者動機。
如此一來,不僅可以提高信息效率,還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這個是我壓箱底的閱讀法,也可以用在日常工作的思維方式中,你可以試試看。
02我怎么得出的方法?源于背后遇到的兩個問題。
先講過故事:
你知道萬有引力定律誰提出的嗎?不出意外,你會想到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并且會幻想出蘋果從樹上掉下來的場景。
部分人知道故事是編造的,但關鍵細節(jié)常常被忽視。
事實上,牛頓提出萬有引力定律前,他研究很多開普勒關于行星運動的理論,這些理論基于第谷·布拉赫的天文觀測數(shù)據(jù)。
開普勒提出三條行星運動定律,加上牛頓自己的數(shù)學分析,才有了他《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中的萬有引力定律。
他自己也曾說過,在看到蘋果從樹上掉下來后,開始思考為什么蘋果會落向地面,而不是向上,或者掉到旁邊去。
所以,故事是結論的簡化,顯得浪漫但所掩藏的復雜性是不容忽視??此普_的內(nèi)容,背后存在大量「知識的錯覺」,一不小心會被表面內(nèi)容干擾。
來看看我的第二個問題。
讀書能賺錢嗎?很多人閱讀賺錢的書籍后,很沮喪,沒有通過讀書賺到錢,并且開始質(zhì)疑閱讀的價值,這種現(xiàn)象在某種草平臺很多。
為什么會這樣?我以前在筆記本里寫過一句話:
以前不讀書無法理解人生,后來意識到不了解人生,一件事沒弄明白,是讀的不夠多;寫作亦是如此,真正了解某件事,可以清楚表達它,如果不理解,怎么說都像縫合怪。
讀書訓練營解決讀書的需求,沒解決「讀書賺錢」的需求,這是他賺你錢的關鍵。
明白這些,也就理解了,生活中大多數(shù)事遵循因果關系。你努力學習肯定能得高分,吃飽飯就覺得不餓。賺錢不直接與讀多少書無關,是一個人如何滿足市場需求有關。
但是,世界也不是單線程的。
一件事的發(fā)生受多種因素影響,有的我們能控制,有的控制不了,甚至有的完全是隨機發(fā)生的;特別是,往往只能看到能控制的那部分因素,就容易讓我們陷入簡單歸因的錯誤。
如果讀錯書,也會讓你產(chǎn)生錯誤的歸因。
比如:他成功是因為運氣、他失敗是不夠努力,我不行是沒有天賦,我做不成,主要大環(huán)境不好。
這種說法過于簡化復雜的真相,要么有其他目的。你發(fā)現(xiàn)不了,會變成被宰的羔羊,一次又一次地受損,還誤認為別人做法是好的,自己卻拿不到想要的結果。
因此,大量閱讀卻找不到想要的答案時,先停下來思考:
讀的書是不是選對了,獲取知識后,有沒有歸屬到技能上,轉(zhuǎn)化成應用?他為什么這么說,依據(jù)是什么?
所以,不是說讀書沒用,是讀的不夠多,才看不到根本面貌;知識存在錯覺,表面上看似正確的答案,實際上,可能并沒有解決真正的問題。
03那么,問題來了,書怎么讀對?暢銷書能讀嗎?
答案:當然能。
先說一個經(jīng)歷。在我出版《復利思維》這本書的三年前,我對思維方式一無所知,甚至不知道查理·芒格是誰。
但是,我在網(wǎng)上無意中看到了一篇關于刻意練習的文章。作者提到,通過大量的刻意練習,再加上時間的積累,一個人就有可能成為某個領域的大師。后來,我才明白,刻意練習是一個概念。
從那以后,我就開始不可自拔地學習各種思維模型。截至目前,筆記軟件里已經(jīng)收錄了涵蓋生物學、科學、經(jīng)濟學、心理學等領域的500多種思維方式。
學習同時還為我的思考、寫作、工作帶來個各種各樣的視角。所以,我想說的是:閱讀的關鍵在于吸收知識點(knowledge point)。
那么,何為知識點?
更正式一點說法是:它們是學習材料中的基本構建塊,能幫助學習者一步一步地建立起復雜的理解和技能。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明確知識點,老師就能更有效地傳達信息。
我覺得,太復雜了。
想象一個場景:你坐在飛機上,起初,能看到機場跑道上忙碌的工作人員、車輛以及周邊建筑,但隨著飛機起飛,細節(jié)開始消失,取而代之的一座座城市,更廣闊的地域,連綿起伏的地形。
這種局部到整體視角的變化,正是知識點。
每一個知識點像地上小點,當你逐漸升高,點與點進行串聯(lián),形成完整知識體系,就能看到它們相互作用構建出來的意義和圖景。
書怎么讀對?內(nèi)容怎么讀對?就在:知識點。
能從一本書,一篇文章中取出幾個知識點,就能把視野拔高多少。知識點具備前因后果,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好的作者,會考慮到這些情況,把每個概念給你解釋清楚,但沒辦法指望所有作者都這樣。
而信息(Information),給人呈現(xiàn)的東西是零散化。
何為零散化?簡單講:你從飛機窗戶看到地面,每個細節(jié)都具備意義和作用,但它們卻是孤立的,沒有形成連貫的故事或者體系,就像散落在地面的碎片,缺乏統(tǒng)一的視角來串聯(lián)它們。
生活中,絕大多數(shù)人看到的內(nèi)容都處在信息階段,我們以為懂得、知道了,實際上只是認識而已。
即使一本書、一個創(chuàng)作者真的提供了深刻的見解、方法論,能通過它,去刻意練習,并衍生出自己東西的人,實在少之又少。
所以,信息提供事情的局部視圖,知識構建最小化框架;當我們閱讀書籍、文章時,正確的方法在于抓住知識點。
04明白這些,你也就理解了:為什么要閱讀?閱讀要解決什么問題?
放在初中上學時,我一定抬頭挺胸大聲朗讀華麗辭藻。比如:閱讀讓我填滿腦中的空白,它像一扇窗,讓我看到更大的世界。閱讀是一艘船,帶我們穿越知識的海洋,探索未知的岸邊。
現(xiàn)在,我會這樣回答:老師,閱讀有四層:
我不知道到有所啟發(fā)
有所啟發(fā)到我知道了
我知道了我要弄懂
弄懂了我要為我所用
這里最關鍵是第2、3、4層。提到有所啟發(fā),突然想到一句話:哎呀,這個東西很簡單,只要123步就能搞定。但你有沒有想過,真的那么簡單嗎?
被簡化的東西,并非不好,它能幫你打開一扇窗,但如果要用到工作中,就壞事兒了。想想看,如果領導問你:小王,你知道那個項目結案怎么做嗎?
你說:太簡單了,搭個框架,把數(shù)據(jù)結論塞進去就行。但當你真正投入項目時,會發(fā)現(xiàn),哇,這比我想的難多了。
內(nèi)部還算小問題。如果放在客戶眼里,他們會覺得,你總空談理論,缺乏實際操作,不太靠譜,不信的話,你把我當成說空話的人,感覺一下。
所以,有所啟發(fā)要弄懂的過程,不僅限于表面理解,而是,追求對原理的徹底掌握。這一階段,得深入挖掘,問更深的問題,尋找更根本的答案;就像科學家不僅滿足發(fā)現(xiàn)現(xiàn)象,還要探索現(xiàn)象背后的原因一樣。
而到最后一層,才是最高境界。
在我看來,知識應該是解決問題的工具,它能是通識、也可以成為方案,如果無法以知促行,就失去了固有價值。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有些話,正著反著說都有理,職場多年,一個重要感悟:
立場不同,看問題角度也會不同,慢慢學會「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對我有利的就接受;對我無用的,也沒必要去反駁,你能提升很快。
這是我閱讀的方法。有三點:搜讀、黃金圈思維、學知識點,如某些問題有工作的需要,再深一層研究,最后指導行動。
總結而言
讀,是人的原子習慣。
可以作為一種消遣娛樂,可以不用追求目標,但想實現(xiàn)成長,總要付出點什么。沒有人能不費吹灰之力,就獲得豐富的知識。
你是為什么要閱讀?如何閱讀的?有自己的方法嗎?世界讀書日,祝你找到方法論,讀到符合自己的書。
看完覺得寫得好的,不防打賞一元,以支持藍海情報網(wǎng)揭秘更多好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