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智遠 | ID:Z201440
身邊朋友說:
你每天精力旺盛,寫作像呼吸一樣簡單,我也要像你一樣寫作。我說:你的目標是什么?得到答案是,出書、賺個百萬。
我立刻反駁道,怎么賺百萬,多久出書?每個人工作強度不一樣,找到真正喜歡的事情,才能全心投入,別只看到別人的結果,單純模仿,不然會成為陪跑者。這話聽起來有點打擊人,但真沒那個意思。
獨立工作幾年,我最喜歡一個變化是:
不太在意別人看法。一方面,找到擅長的事情,給我很大的安全感;另一方面,選擇和誰交往、這周想去哪兒,全都由個人決定。所以,會按照意愿來設計生活。
因此,處理人際關系和內(nèi)耗的時間,全都用在喜歡的事情上,才讓我變得更自我,刻意而來的事情,做的越來越少。
互聯(lián)網(wǎng)世界里,每天都有精彩發(fā)生,大佬IP親自玩短視頻,給你講爽文、講段子,讓大家愉快,這沒什么不好。
但要記得,大腦像一臺機器,根據(jù)已有信息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然后,把反應傳遞給意識,讓我們誤以為這是真實的,你以為是在控制大腦,實際大腦根據(jù)信息給你制造幻覺。
所以,我真心建議,不要把幻覺當成目標,否則你會吃大虧。有時候,不必過分勤奮,不要總想著模仿別人。
01
說出來,你會感到驚訝:
我不相信勤奮,也不相信笨拙,從根本上對勤能補拙也產(chǎn)生過懷疑,一度認為這句話不完善情況下,還會讓人做出錯誤的決策。
雖然我很勤奮,但覺得勤奮是努力的山寨版,我更相信努力,努力和勤奮不在一個層面上,努力包括勤奮,對于努力而言,更重要是方向、方式、目標的差異,而不是時長和付出。
為什么這么說?
你認為速成是什么意思?大部分對它的理解是:搞快點,快速完成。所以,它背后指一個快字。結果,從不代表原因,為了快而快,只能接觸一些表象。
其實,速成是「快速入門」。即,學習一門技能,做一件事時,用最短時間搞定基本面知識,然后在過程中思考、迭代,直到未來某天能成功。
拿做營銷來說:
這么多年過去,很多人依然把「品牌建設」和「廣告投放、內(nèi)容營銷」劃上等號。
他們特別關注廣告創(chuàng)意,slogan、選擇哪家渠道,哪個KOL開發(fā)廣告,但是,品牌真正價值在于給人留下長遠印象,尤其在碎片化時代,單純靠散點傳播對目標幫助很受限。
很多人只看到表面,看到好文章立刻收藏,學習競品的各種營銷方法,面對這么多不同的觀點,很難挑選出真正適合長期品牌建設的策略。到頭來,和付出不成正比,收獲并不多,看似很勤奮,其實是低效的勤奮。
你還記得題海戰(zhàn)術嗎?學生時代,每個人再熟悉不過。
一提到該場景,我頭都要炸,從早到晚,幾個月不停地做練習題、模擬試卷,這叫勤奮。除幾個基礎知識扎實的同學能拿到好成績外,大多數(shù)做不到。
因為想靠刷題出好結果,所付出的,遠不止于勤奮。
通常,一個人要先熟悉題材、知識點,挑選合適的試卷,解題時,一遍一遍重復相同的步驟,即:分析題目、找出已知和隱藏的條件、判斷題型、理解出題人的意圖,最后用相關知識點來解題。
過程復雜又痛苦,大部分人堅持不下來,他們寧可直接拿練習題和試卷開刷,把命運交給上帝,也不愿審視過程。
你知道嗎?過程中,勤奮帶來的好處幾乎為零,一個人沒有深入地理解題型,沒有牢固地掌握知識點的循環(huán),雖然記住一些解題方法,但在稍微復雜的題目面前,就沒招了。
所以,我總說:勤奮的人比較懶,不肯真正去努力,幻想簡單重復帶來質(zhì)變,以此掩蓋回避問題實質(zhì)的事實。
02
談完勤奮,再說說它的對立面:笨拙。
你怎么看笨拙?
很笨,和笨蛋差不多嗎?不是。我見過的笨拙五彩繽紛,有很多種。聰明人可能分成天才、普通人兩種,但笨拙不一樣,有很多層次,而且還因時間、場合不同,表現(xiàn)也不同。
坦率的說,金融方面,我承認像個白癡,缺乏常識,不是因為懶,是花時間學習、研究,目前還沒有找到任何真正意義上的進步。
但如果寫文章、搞營銷,我能做得很好,覺得這方面算個專家,有很好的表達力和閱讀力。
所以,除非大腦有器質(zhì)性的損傷,否則不存在全面笨拙,人存在擅長和不擅長的領域,在擅長的領域里顯得聰明多了,但在不擅長的領域就會顯得笨拙。
因此,問題要轉化成:如何找到適合發(fā)揮的領域?
你有沒有想過,難道一個人真的一無是處嗎?如果有一樣東西能把它做得很好,為什么不去發(fā)展它,而要選擇用勤奮去彌補短板呢?
在我看來,一個人但凡有一樣、兩樣過人之處,可以在世界上安身立命,勤奮并沒有傳說中那么偉大,笨拙也沒那么可怕。
實際上,真正可怕的是:因為別人說的話,開始相信自己是個笨蛋,這才是真正的問題。畢竟一旦覺得自己笨,那可能說明你不適合那個領域,關鍵是要繼續(xù)前進,嘗試新的領域。
我發(fā)現(xiàn),運營干不好的同學,在市場端有很大潛質(zhì),不愛說話的人,偶爾表達想法時往往很有力量。
但是,如果已經(jīng)認為自己是個笨蛋,不愿意嘗試新事物,還相信勤能補拙,繼續(xù)做重復簡單的勞動,投入大量時間精力,最后只會更加失望,更加認為自己是笨蛋。
跟你分享個經(jīng)歷:
以前在部門里,每次有人告訴我很勤奮,我總會忍不住問:他具體在做什么?這句話,聽起來有點無禮對吧?我并沒有這個意思,我只是很好奇。
好奇什么?
他在做什么細活兒。對方回答不上來,只能說那人在勤奮。勤奮不僅是形容詞,還是動詞;沒有動詞,我不知道這人具體忙什么?相反,笨蛋,總能給到我答案。
愛因斯坦有個假故事,你聽過沒?
大家都說他笨,因為做了四個歪歪扭扭的小板凳,還沒成。做板凳是一個動詞,說明確實在做一件具體的事,這比簡單勤奮要好,至少他嘗試了四次。
雖然這方面沒天賦,但其他領域等著他去發(fā)揮,在物理研究所里,人們不會指望他做木工,人們會根據(jù)他在擅長領域的成就來評價他的聰明。
每次喝咖啡,我周圍有些創(chuàng)業(yè)者,經(jīng)常談論工作時長,有的人一天工作12個小時,不休周末,看起來似乎比每天工作16小時,只休春節(jié)的企業(yè)主要遜色一點,我能理解想證明成功來之不易。
可是,每次都說因為自己勤奮,我就忍不住會問了:如果下屬工作時間比你還長,那按照該邏輯,是不是應該他們來管理公司?
這說明,你們能管理公司,肯定不是因為勤奮。但不愿意承認這一點,總是用勤奮來回答我的問題。
勤能補拙的說法也是一樣,總是給出一種方便的解釋:如果沒成功,因為還不夠勤奮,但勤奮永遠沒有頂峰。所以,所謂笨蛋最好不把希望寄托在勤奮上,而是找到自己愿意投入的領域去發(fā)揮。
03
我的經(jīng)驗來看:做事正確比勤奮、更快做大,更重要。
為什么這么說?
看過不少創(chuàng)業(yè)新手,也包括自己,一開始都會設定一個很大目標。然后逆向規(guī)劃,思考為了實現(xiàn)目標,需要做些什么,什么資源。
方法聽起來很完美,真正開始執(zhí)行時會發(fā)現(xiàn),根本沒有足夠資源,能力遠遠不夠。
以我的經(jīng)歷為例:
剛從公司離職,開始創(chuàng)業(yè)時,以為給企業(yè)做做咨詢應該沒問題,開始具體規(guī)劃才發(fā)現(xiàn):工作經(jīng)驗和做咨詢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咨詢是教練思維,經(jīng)驗是傳授主義,完全兩套邏輯,此外,企業(yè)咨詢鏈路很長,對剛創(chuàng)業(yè)的人來說,很不利于初期回款。
后來,我才正視到:誠實地評估技術水平和實際能力。
每個人賺錢方式有很多種,你可以擺攤、開店,當二手房東,做淘寶店,也可以嘗試做自媒體都行,對普通人來說,創(chuàng)業(yè)沒有大小之分,
不論如何都得記住,你是普通人,什么是普通人?學歷不高,不是超級聰明,技術超好的人,那種人去大公司,年薪至少一百萬起,還有股權,根本不用擔心錢的問題。
不管一個人創(chuàng)業(yè),還是和別人一起,你會發(fā)現(xiàn)每天起來都在花錢,以前花別人的錢,感受不太深,創(chuàng)業(yè)后,每天花自己的錢感受就深了。
所以,普通創(chuàng)業(yè)者,有三點:
一,不租豪華辦公室。我做自媒體五年,剛開始只租幾個月的共享辦公室,之后沒有租過任何地方。我在咖啡廳寫作,或者蹭朋友的辦公室,一直都是這樣。
二,盡量自己做,非不要不招人。我也招過人,新手不好用,帶人精力遠比自己干麻煩多了,除非,預算夠多,有一些小任務可以外包出去。
三,項目沒起色,不擴張。今天想做A項目,明天覺得A項目太小了,決定做項目B。等到執(zhí)行,項目B又不太賺錢,又不干了。這些年,我見過太多例子,總是把賺錢想得太簡單了,以為每個人都能輕松賺到幾百萬。
作為普通創(chuàng)業(yè)者,應該把注意力放在當前,仔細考慮手頭的資源,從小處著手。
比如:
你想做短視頻,先嘗試剪輯100個視頻出來,試著做出一個爆款;有了爆款,趕緊考慮自己要做什么產(chǎn)品?有什么能力?怎樣通過產(chǎn)品賺錢,而不只依靠廣告收入。
一開始,可以設定每天賺100、200塊錢的小目標,慢慢增加到500、1000塊。那些一上來5-10萬的事情,輪不到你,他們都有積累的。
從小處開始至少有三個好處:可以根據(jù)目標找到合適的資源;能更清楚、更明確地制定計劃;如果遇到問題,風險小,損失也小,可以快速調(diào)整。
04
那么,所謂正確,在商業(yè)思維中,到底指什么?
正確的核心是發(fā)現(xiàn)需求,解決需求,一塊錢也是需求,10塊也是需求,只有解決了需求,才有錢賺,有錢賺了,才能讓生意持續(xù)下去,形成一個良性循環(huán)。
說到正確的過程,意味著:成本結構得合理,不能總虧錢,也不能老是靠風險投資來支撐。還意味著做事的方法,得有創(chuàng)新,不能總用過時的老辦法。
只有當事情正確,才能堅持不懈,不會走錯方向;才能真正談論到長期主義;你才能利用復利的效果;才能慢工出細活。
別看我天天寫作,一切都建立在上述之上,一直以來,我還很推崇三個心理動作:
反省
覺察
預估
反省是回頭看過去,覺察是關注現(xiàn)在,預估是看向未來。前兩個動作可以幫助我不偏離正確的道路。
但問題是,這樣做會讓進度變慢,而且,反省不容易把握度量,過度反省會陷入困境,如果過度覺察,也可能會讓我們迷失方向,不知所措。
所以,我基本以周為單位進行。
每個人都有內(nèi)心秩序,有各種矛盾和協(xié)調(diào)。如何讓矛盾協(xié)調(diào),而不是用自己的矛,攻擊自己的盾,就要你去理解和重構內(nèi)心的秩序。
扎克伯格在哈佛演講時也曾提到:
No one does when they begin. Ideas don't come out fully formed. They only become clear as you work on them. You just have to get started。
翻譯成中文是:沒有人一開始知道怎么做。想法也不會是完整的。在開始做的過程中,才會逐漸變得清晰。你需要做的,就是開始行動。
不考慮之前花的時間,不知不覺,從2020年至今,做自媒體也4年了,4年變動無數(shù)次,創(chuàng)業(yè)是一場關于探索自我和逐步前進的旅程。
現(xiàn)在,我每時每刻都在思考:我有什么,能做什么,要做什么。沒有任何事情是一開始能很清楚的。圍繞這三點,至少可以更有條理地向著創(chuàng)業(yè)的目標前進,避免了因為理想化而失敗的風險。
有時候,太勤奮不是好事,應該停下來,好好想想。
總結而言
每個人拼的東西,不同。
你應該忘記勤能補拙,或者說,找到擅長的事情后,再勤能補拙,不然,只會證明自己是個笨蛋。嗯,我經(jīng)歷過,所以,分享給你。
看完覺得寫得好的,不防打賞一元,以支持藍海情報網(wǎng)揭秘更多好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