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有一個群體最能夠反應行業(yè)興衰,甚至整個經濟的繁榮程度。
這個群體就是丈母娘。
上世紀八十年代,丈母娘們帶動三轉一響的消費,九十年代能夠一手帶動家電四大件的蓬勃發(fā)展;本世紀的丈母娘能夠拉動股市,抬高房價,促進汽車消費,讓中國經濟大火二十年;現(xiàn)在的丈母娘能夠制造考公考編浪潮,勢不可擋。
至于捧紅董宇輝們,不過捎帶手的事。
丈母娘們不消費,全社會直接內需不振,丈母娘不看好的行業(yè),很容易就涼了。
所以,一個行業(yè)甚至整個經濟環(huán)境,都可以設置一個丈母娘指數(shù):
丈母娘們看好的行業(yè),大概率會火;丈母娘們一定要讓女婿買的產品,肯定能暢銷。
如果丈母娘開始替女婿省錢了,愁女兒出嫁的丈母娘變多了,經濟肯定就不景氣了。
是不是聽起來就非??孔V?比老外們發(fā)明的那些口紅效應(經濟蕭條口紅熱銷)、裙長理論(裙子長短反映經濟興衰)靠譜多了?
是不是更接底氣,更符合咱們國情?
丈母娘們這個群體,是用實際行動來投票的。
跟網(wǎng)上喊打喊殺、現(xiàn)實中看到小偷繞路走的情緒宣泄者,號召反對美帝、卻在那邊買房的口力工作者相比,丈母娘們的偏好是用具體的、有代價的行動來體現(xiàn)的,代表著最真實的民意,代表著最準確的大眾認知和行動。
這在行為學上叫行動展示偏好,俗稱:
不要看他說什么,要看他做什么。
那么,營銷作為一個職業(yè)、專業(yè),能不能有良性發(fā)展,跟大眾認知也有著很深的聯(lián)系。
不過,目前狀況很糟糕,營銷的丈母娘指數(shù)很低。
有意思的是,西方的營銷也曾經被廣大人民群眾誤解,長期遭受丈母娘鄙視。
張闖教授在《營銷思想史》中記載了一段有趣對話。背景是美國60年代,一名教授發(fā)表在《市場營銷雜志》里的模擬對話。
——你愿意把女兒嫁給一個搞營銷的人嗎?
——誰會愿意把女兒嫁給一個大吹大擂的推銷員呢?
看到這里,中國的營銷人是不是也很扎心?
在中國丈母娘眼里,營銷這碗飯也上不了什么臺面,雖然還不算鄙視鏈最底端,也就是排在公務員、醫(yī)生、教師、科研人員、工程師、企業(yè)主、財務人員、碼農、公司管理人員、藝術從業(yè)者等等,大約100個職業(yè)之后吧。
總之,不算個正經工作。
老苗曾對非業(yè)內人做過一個小范圍調查:
能說會道、喝酒、臉皮厚是三個關鍵詞,是第一聯(lián)想梯隊;經常出差、應酬、送禮、拉關系、吹牛、不穩(wěn)定,唯一一個正面詞叫見多識廣,一個讓丈母娘們沒把這個職業(yè)徹底踩到腳下的詞,叫收入還不錯。
還有一個我也沒想到的詞,叫出入不良場所,這都是什么清奇腦回路?
以上十二個詞一組合,差不多就是大眾眼里的營銷人畫像。
觀念塑造行為,根深蒂固的錯誤觀念更是影響巨大:營銷被深深誤解,從業(yè)者到企業(yè),從企業(yè)到消費者,所有人都是受害者。
首先,大眾認知影響企業(yè)認知,丈母娘們的共識會形成企業(yè)共識。
如果一家企業(yè)的生產、采購、研發(fā)、財務、人事等統(tǒng)統(tǒng)認為,那幫做營銷的同事就是大吹大擂賣貨的大忽悠。那他們也就無法真正了解這些同事們的工作,更別提做好工作配合。
那公司里所謂的市場導向,也就永遠是一句空話。
大眾的認知還會嚴重影響老板認知。畢竟沒有多少老板接受過專業(yè)的營銷培訓,雖然他們可能營銷做得還不錯。
頭幾年,給東方甄選供玉米的某商家,網(wǎng)上直播某某甄選玉米三塊六一根,直接玩背刺。而網(wǎng)紅辛巴則以農民兒子身份痛批東方甄選,說成本只要七毛。
這就是很多企業(yè)的所謂營銷,其實都是反營銷的、反市場規(guī)律的。所以老苗說,每個中國式老板,心里都住著一個‘東北農嫂’。
如果老板對營銷的認識是這樣的,那么他們倡導的全員營銷,就是全公司都要賣貨;他們倡導的關系營銷,就是搞定各種關系。
在反市場規(guī)律上一路狂奔。
媒體宣傳和大眾娛樂作品會投大眾所好,在自媒體浪潮下,更加變本加厲,更加沒節(jié)操。
媒體喜歡揭露某某高價商品,成本只要一塊錢的行業(yè)真相,某某繞開中間環(huán)節(jié),直接把農民蔬菜送上市民餐桌的卓越社會貢獻,這些都似是而非。
寫這些新聞的人,缺乏起碼的商業(yè)常識,卻喜歡站在群眾利益的制高點上指手畫腳。
我們有上億人從事營銷相關工作,但電影電視小說等大眾娛樂作品中,這個龐大群體居然是隱身的。偶爾出現(xiàn),要么是油嘴滑舌的猥瑣男,要么是為了業(yè)績不惜出賣一切的勢利女。
媒體和大眾娛樂作品,強化大眾的刻板印象。再加上自媒體助力,營銷和營銷人徹底被污名化。
于是,營銷人所處的環(huán)境就變得越來越惡劣。出現(xiàn)了營銷人根本就不會營銷自己的詭異現(xiàn)象:
營銷從業(yè)者的水平越來越低,企業(yè)的市場運營水平也越來越低。流量思維、快速變現(xiàn)、簡單粗暴、全網(wǎng)最低價等等越來越普遍。
營銷專業(yè)學生說在學校學的沒用,企業(yè)說招不到合適的營銷人,家長和張雪峰們說,千萬不要讓孩子學營銷,學校開始取消營銷專業(yè)。
貌似不合理,實則是必然。每一個大的社會浪潮,都是社會觀念塑造出來的。
560年代的美國,還沒有成為科老爺子的科特勒先生,帶領一眾學者和媒體,開始了長達二十年的營銷觀念拓展運動。
營銷光榮地洗白上岸。不但跟其它職業(yè)一樣受人尊重,而且在市場化環(huán)境中,讓每一個職業(yè)都有了營銷屬性。
可以營銷的對象,也擴展至各行各業(yè):有形的商品、政府、城市、宗教、人物、服務、理念等等,一切皆可營銷。
科老爺子也因此被尊為現(xiàn)代營銷學之父。
毫無疑問,我們也需要這么一場運動,讓社會對營銷的認識發(fā)生翻天覆地的改變,回到它該有的樣子。
但時代不一樣、環(huán)境不一樣,我們的手法也應該不一樣。
60年代到80年代的美國,還是中心化媒體時代,通過學者和媒體就能把一個理念推向大眾。
現(xiàn)在是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是去中心化和圈層化的時代,光依賴學者和傳統(tǒng)媒體就搞不定了。
我們更需要大眾對營銷有起碼的認識。
要讓丈母娘們知道,營銷學是研究市場運行規(guī)律的,不是研究忽悠人的;知道營銷的底層是通過滿足市場需求、創(chuàng)造顧客價值來盈利,而不是通過吹牛拉關系賣拐來盈利。
大眾觀念決定大眾思潮,大眾思潮決定歷史走向。
明明是人民子弟兵,卻讓群眾誤以為是鬼子來了,仗是打不贏的。
明明是為了更好滿足人們需求的工作,卻被認為是搞坑蒙拐騙的,工作是做不好的。
首先學界要努力。這么多年的營銷學術工作中,有兩個大問題需要矯正。
一是作為一門社會實踐科學,營銷教學的實用性不夠好,這在很多高校中存在。
第二是這么多年來,一直沒把營銷這個錯誤翻譯給糾正過來。名不正則言不順,一個錯誤名字就直接把人帶溝里去。
望文生義,是大眾認知的習慣,一個錯得離譜的名字,是大眾誤解的起點。
更重要也是最重要的是:
我們超過一億的營銷人和企業(yè)管理者,每個人都有義務向身邊的人講講正確的營銷理念,說說營銷的正道。
相對于只有幾萬人的學界人士,這個群眾基礎就要龐大的多,力量更是大得多。只有所有營銷人都動起來,才能形成全新的大眾認知。
如果營銷人不自救,誰也幫不了我們。
最后,就是希望一些媒體和自媒體內容創(chuàng)作者,下限稍微高上那么一丟丟,少為了吸引眼球炮制那么多反智內容:把造謠自媒體叫營銷號,把坑蒙拐騙的反市場手法叫營銷套路。
更不要跟成功學一樣,整一些似是而非連基本概念都不清楚的觀點,什么產品是1,營銷是0,比營銷更重要的是運營,流量是商業(yè)的本質等等。
當然,這幫人是跟著大眾認識走的,大眾對營銷有了起碼認知,這些胡說八道的東西也就沒有市場了。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動力。改變了丈母娘,也就拯救了營銷。
看完覺得寫得好的,不防打賞一元,以支持藍海情報網(wǎng)揭秘更多好的項目。